病请描述:很多人在洗澡的时候突然触及阴囊内有个肿块,就会很紧张,担心是睾丸肿瘤。其实睾丸肿瘤很罕见,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要是哪些状况: 局部炎症:由于附睾炎或睾丸炎表现症状发炎时,可能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附睾囊肿:该疾病主要与外伤、睾丸内部结构异常等原因有关,可出现压痛、坠胀感、占位性病变等不适症状。如果影响到生活,建议手术治疗。 睾丸鞘膜积液:该疾病主要与睾丸炎症疾病有关,主要症状为睾丸坠胀感、排尿困难、局部肿块等。如果影响到生活,建议手术治疗。 精索静脉曲张:该疾病主要与久站、静脉血回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可出现局部血管体积变大、形状迁曲等症状,局部血液堆积,容易形成小疙瘩。 睾丸扭转:由于外力、遗传等因素容易引起该疾病,睾丸旋转容易引起剧烈疼痛,产生硬疙瘩。及时就医 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也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曲细精管的生殖上皮,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速度较缓慢,预后一般较好;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等,比较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较早出现淋巴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 非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睾丸间质细胞,来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血管和淋巴组织等睾丸间质细胞。继发性睾丸肿瘤较为罕见。 临床表现 1.睾丸肿大 多数患者的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可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纡曲。若为隐睾发生肿瘤多于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鞘膜积液。 2.疼痛 绝大多数患者睾丸感觉消失,无痛感。所以一般认为肿瘤是无痛性阴囊肿块。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还可以见到急剧疼痛性睾丸肿瘤,但往往被认为是炎症,发生疼痛的原因是肿瘤内出血或中心坏死,或因睾丸肿瘤侵犯睾丸外的组织而发生疼痛。 3.转移症状 睾丸肿瘤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常见于髂内、髂总、腹主动脉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可以很大,腹部可以触及,患者诉说腰、背痛。睾丸绒毛癌患者,可出现乳房肥大,乳头乳晕色素沉着。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对睾丸肿瘤的诊断灵敏度高和较有特异性的有甲胎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初步判断是精原性或者非精原肿瘤)。 2.CT及MRI检查 腹部CT可显示肿瘤三维大小及与邻近的组织的关系,鉴别睾丸肿块是囊性或实性准确率达到90%~100%,并能区别肿瘤中心坏死液化与囊肿。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较好,可显示血管结构。 治疗 手术 睾丸切除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睾丸肿瘤,所强调的是应当采用经腹股沟途径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单纯睾丸切除往往达不到彻底的手术切除效果,需配合施行膜后淋巴结清除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2.化疗 不宜手术或不愿手术的II、III期患者;局部肿瘤限于睾丸内,但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后组织中有癌浸润者;手术、放疗后,或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挽救治疗。 放疗 精原细胞瘤睾丸切除后建议放射治疗。 3.免疫治疗 在恶性睾丸肿瘤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中,免疫治疗仍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发挥一定的作用。
侯剑刚 2024-04-07阅读量2036
病请描述:通过多年来的研究,现代医家将耳穴诊断大概分为望诊、触诊、染色法、电测法及示波法等。望诊是通过观察耳廓皮肤的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脱屑等对疾病作出诊断,是耳穴望诊的一个有效方法。据统计变色反应约占耳廓阳性反应的40%,变形反应占20%,丘疹反应占15%,血管变化占15%,脱屑反应占10%。耳廓视诊规律的总原则为:急性期色泽多发红,慢性期色白凹或隆,易擦脱屑是炎症,鳞状结核皮肤病,手术疤痕白条状或月牙形,暗灰结节隆起见癌肿。疾病发生后,相关耳穴的痛点即形成,耳廓压痛敏感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痛点的形成和消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关系。压痛法简便、经济而有效,因此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穴位痛点刺激引起的循经感传现象是存在的,其感觉性质取决于诱发感传的刺激方法,感传的宽度则因人而异,在人体肤端的远侧感觉宽度小,至躯干或头面部呈大面积散开;感性路线的深度在肌肉薄的地方较浅,在肌肉丰厚处位置较深。循经感传的速度多数在10cm/s以内,在肢体的部位变异不大,而在躯干、头面部稍慢,通过关节时的速度常常减慢、停顿,甚至受阻,感传循经达到相应的脏腑时,常可诱发或改变这些器官的功能活动。例如当感传到达腹部时,患者即感到胃内灼热或抽动,感传到达腿部,即感到腿部发热。 我们知道染料之所以显色是因为染料分子中含有发色团,组织之所以被染色是由于组织对染料中的发色团和助色团具有亲和力的缘故。而不同组织对染料的发色团和助色团的亲合力是有差异的,由于患病脏器相应的耳穴产生了变化,不同于周围皮肤,因此,它与周围皮肤对染料的亲和力势必产生差异,这样利用在耳穴上染色,就可以判断病位。 在20世纪中叶,日本的清小芳太郎设计出经穴探测仪,应用皮肤电阻的原理进行灸点测定,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耳穴电阻降低的部位,皮肤导电量明显增高,良导点的存在能反映和诊断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穴位和经络总呈现高导电状态,只有当患者处于病理状态时才变得明显起来。当机体脏腑出现病理改变时,耳廓上与疾病部位相关的耳穴皮肤电阻值可比周围皮肤电阻值低约10-50倍,同时,耳穴皮肤导电量也相应增加。每一个穴位都与体内脏腑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有直接的联系,一种疾病可出现多个良导电,且伴有较强的刺痛,这对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两侧耳廓相同穴位的电阻值常常有所不同,患病脏腑的同侧穴位电阻值偏低,对推断病变部位有一定的意义。 耳穴与胆关系的实验研究:用耳穴染色法对339例确诊胆石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耳胰胆穴和肝穴的着色率分别为66.2%和27.9%,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相对特异性。许东平等用同样的方法对88例胆石症患者及21例排除胆石症者进行研究,胰胆穴着色率有80例,占90.1%,而对照组胰胆穴着色1例,占4.7%。再次验证了胆与耳穴的关系。马庆久等选用15条成年 杂犬,进行耳穴体表脉冲刺激与缩胆素对在体狗胆囊张力、oddi括约肌张力及肌电活动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耳穴脉冲电刺激同缩胆素一样,均对括约肌的张力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并减少括约肌的肌电峰电位爆发波的频率与电压值,以此推测耳穴对胆绞痛有治疗作用,并有助于胆结石的排石过程。 耳穴治疗疾病在近几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它的疗效好、见效快,药具携带方便、感染率小、花费低、治疗范围广泛,免去服药、注射之痛苦等优点,这是许多其他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1982年WTO西太区办事处委托我国拟定了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作为第一个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载入史册。1992年9月北京召开了国家标准耳穴名称和部位审定会议,此次会议定出国家耳穴名称与部位共91个,此标准在1993年5月l日颁布执行。随着标准的制定,耳穴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包括耳穴电针法、耳穴埋针法、耳穴注射法、耳穴放血法、耳穴夹治法、耳穴压丸法、耳穴磁疗法、耳穴激光法、放射性同位素疗法、耳穴电冲击疗法等等,其中压丸法应用最为广泛。现在耳穴已应用于百余种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之中,对胆石症、高血压、便秘、多种皮肤病、妇科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选自:刘娟,耳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赵刚 2023-03-12阅读量1641
病请描述:多达85%的人一生中会经历腰痛,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什么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呢?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病程持续12周以上,病因不明的、无脊柱器质性病变的腰骶部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 以往认为所有腰痛都需要静养,但现在认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因为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并有助于维持或恢复柔韧性、力量和耐力。 其中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是公认的最为有效的锻炼方式,大部分居家就可完成。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和有助于恢复腰背部柔韧性的动作,便于没有健身基础的人训练。 动作一:平板支撑。做好俯卧撑姿势,这是平板支撑运动的起始动作。屈肘,前臂着地,肘关节在肩关节下方。躯干伸直。保持头部,肩部,背部,髋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同时要收紧臀部和腹部肌肉。注意,不需要一味追求坚持时间,当出现塌腰、腰酸等不适,应及时终止,休息后再次训练。做2-3组。 动作二:鸟狗式。面朝下,双手双膝支撑,缓慢伸髋同时对称上肢前伸,注意保持躯干伸直,核心收紧,身体不能晃动,每组做20个,每次2-3组。 动作三:死虫式:这一-姿势因为状如死虫而得名,仰卧位,屈髋屈膝,双手指向天花板。在一次下肢伸髋伸膝的同时将对侧上肢举过头顶,双侧交替进行。在做的过程中,在整个动作中,躯干保持稳定,盆和腰部不能跟着动作-起晃动,背部要贴地,伸展时吸气,收回时吐气。每组做15个,每次2-3组。 动作四:臀桥。仰卧位,屈膝,足底着地,收缩臀大肌,抬起臀部,再缓慢放下,每组做15个,每次2-3组。 以上动作,每周训练2-3次,可根据训练后身体恢复情况酌情增减。
董健 2022-09-19阅读量1792
病请描述:封控管理期间,哪些急性腹痛需要引起重视?(二) 医者仁心仁术 医学界外科频道 2022-04-11 19:3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急腹症是指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急剧的病理变化,或者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急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掌握常见急腹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急性腹痛原因做出正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10、腹主动脉瘤破裂 症状和体征:常见于60岁-70岁的老年患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发病过程比较隐匿,随着主动脉的不断扩张,瘤体不断变大,其破裂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瘤体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80%。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腹部和腰背部持续性剧烈疼痛,脐部或剑突下可触及搏动性肿块,胃肠道压迫等症状,低血压或休克。 辅助检查:B超检查、腹部增强CT、血管造影或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均可做出诊断。 11、急性盆腔炎 症状及体征:多发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或弥漫性腹痛。多出现在经期或月经刚停止的时候,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重者有畏寒、发热。下腹部压痛或肌紧张、反跳痛。 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多,宫颈摆痛、举痛。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宫颈涂片、细菌培养对诊断有帮助。B超可发现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 12、异位妊娠破裂 症状:育龄妇女停经超过6周或数月者,突发下腹剧痛,常呈持续性痛,阴道少量流血,常有休克表现。 体征: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妇科检查:一侧附件不规则,可扪及触痛包块,宫颈举痛,后穹隆饱满和触痛。 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血清甲胎蛋白(AFP)或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异常升高,B超检查提示附件区可见含有卵黄囊和(或)胚芽的宫外孕囊,CT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有助于与常见实质性腹腔脏器破裂的鉴别诊断。腹腔穿刺或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13、卵巢黄体破裂 症状:两次月经的中期一侧下腹部突发疼痛,以生育期年龄的女性更为常见。黄体因为直接或者间接外力影响而发生破裂,如性生活,腹压增大(包括用力排便、咳嗽、呕吐、提取重物、剧烈运动等)。发病急骤,轻微破裂黄体内的毛细血管会自行愈合,流出的少量血液也会自行吸收,不留任何后遗症,大量失血者出现大汗淋漓、头昏头痛、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症状,严重者发生出血性休克,一般无阴道出血症状。 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HCG(-);B超检查: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可见卵巢囊肿,周边有半环状或环状血流信号,附件区包块,并与囊肿延续,盆腔积液;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14、巧克力囊肿破裂 症状及体征:经期或近经期突发急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等,腹膜刺激征阳性。可有发热,但无血压下降和休克。患者常有卵巢巧克力囊肿病史,月经不调及痛经病史。 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HCG(-);B超检查:子宫旁或附件区探及混合回声包块盆腔或腹腔内积液。阴道后穹窿穿刺可见少量不凝的巧克力样液体。 15、卵巢囊肿扭转 症状和体征:有卵巢囊肿病史的女性一侧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有压痛、反跳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 妇科检查:阴道腹部双合诊盆腔触及包块和宫角蒂部的压痛。 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实性占位性病变。 16、尿路结石 症状:输尿管结石起初是腰痛,结石向远端输尿管移动时,疼痛也会移到下腹部,或左或右,常突然发生,呈阵发性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男性患者可有睾丸反射痛。疼痛发作时常伴有血尿。 体征:腹部多无明显压痛,或仅在上、中输尿管点有压痛,或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尿常规红细胞阳性,也可检到细菌和蛋白尿。腹部X线平片可看到不透X线的阳性结石。泌尿系统B超检查或磁共振成像可确诊。 17、急性心肌梗塞 症状:急性心梗和急性心包炎的症状有时可表现为腹痛。心梗的部位如在膈面,尤其是面积较大者多有上腹部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疼痛多在劳累、紧张或饱餐后突然发作,呈持续性痛,并向左肩或双臂内侧部位放射。常伴有恶心,并可出现休克。 体征:上腹部或有轻度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心脏听诊可有心律紊乱。 辅助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或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心肌酶谱测定可以确诊本病。 1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症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初期有一种特别的表现是急性腹痛。DKA发病急、死亡率高,初期表现除了腹痛外,主要为全身无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多饮、多尿,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伴随头疼、烦躁、嗜睡等症状,当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腹痛,首先应该考虑到是否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体征: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冷。 辅助检查:尿糖强阳性,尿酮体强阳性(+++-++++),血酮定性强阳性,定量>5 mmol/L,有诊断意义;高血糖(>13.9 mmol/L)。 参考文献: [1] 杨威.外科急腹症的病因分析及临床特点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4):84+86.[2] 刘培祥.急诊外科常见急腹症128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4):140-141.[3] 李国栋.外科常见老年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別诊断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7):5207-5208.]耿青云.[4] 妇科常见急腹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0):82+84.本文来源: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本文作者:医者仁心仁术本文审核:杨卫生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责任编辑:小杨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患,据统计学统计胆总管结石常继发于胆囊结石。原发性总胆管结石较少见,可能因胆汁淤积后反复感染而形成胆总管结石,合并有十二指肠憩室的病人更易形成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造成的梗阻可引起一系列胆道疾病:急性胆管炎,胆道出血,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等,据统计这些胆道疾患跟胆道结石迁移过程中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痉挛或结石嵌顿在乳头壶腹部,引起一系列胆汁生化的改变及胰液的变化,出现凶险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甚至引起胆管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据国外统计,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因地理区域而异,其患病率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和饮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也是肝胆管结病的高发地区,其中以西南、华南、长江流域尤为多见。而且该疾病,约占我国胆石症病例的15-30%。一、诊断:1、临床表现:常表现为右中上腹或上腹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疼痛通常比典型的胆绞痛更持久。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疼痛,结石自行排出或取出疼痛消失。在体格检查中,胆总管结石患者常有右上腹或上腹压痛,也可出现黄疸。它有两个主要并发症分别是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如果胆总管结石长期造成胆道的梗阻,严重时甚至引起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检査:2.1 肝功能检测:胆总管结石血清谷丙转移酶(ALT)和谷草转移酶(AST)浓度在胆管梗阻早期升高。随后,胆汁淤积造成肝功能其他指标升。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Y-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超过血清ALT和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髙确诊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88%。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值分别为57%和86%。但是肝功能异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所以不能完全依靠这些指标来诊断,还要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2.2 腹部超声:由于它检查便利、成本低,腹部超声作为诊断的首选。B超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20%-90%,特异性为91%。但B超对远端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较差。2.3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ERCP对总胆管结石的敏感性估计为80%-93%,特异性为100%。由于不需手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高危患者,特别是有胆管炎证据或在其他影像学检查中显示结石的患者更有价值。然而,ERCP具有侵袭性,需要技术专长,并且容易引起胰腺炎、出血和穿孔等相关并发症。2.4 超声内镜(EUS)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EUS和MECP已经大大取代了ERCP用于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中等风险患者的胆总管结石。EUS的侵袭性较ERCP低,MRCP无侵袭性。这两项检查对胆总管结石都有高度敏感和特异性。应该首先进行哪种检查要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易用性、成本、与患者相关的其他因素,以及对小结石的怀疑。EUS和MRCP用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已经优于ERCP而作为参考标准。然而,MRCP对小结石(<6mm)的灵敏度可能较低,但可以通过EUS检测。因此,尽管MRCP阴性,但怀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仍应考虑EUS。2.5 CT和经皮肝穿胰胆管造影术(PTC):是确诊胆总管结石的替代方式。平扫腹部CT对胆总管结石既不敏感也不特异。然而,使用静脉造影剂结合螺旋胆道造影方案可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从65%增加到93%和84%增加到100%。2.6 术中胆道造影:对有胆源性胰腺炎病、术中探查明显胆总管增宽的患者可以作为一个诊断手段。2.7 术中超声检查:与术中胆道造影相比,术中超声不需要进入胆管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它需要较长的学习累积经验,所以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自:夏泽斌,腹腔镜手术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对括约肌功能影响的临床对比研究
赵刚 2021-11-21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腰痛是很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男性很多,以下介绍比较专业,望大家参考了解,不要随便与你的症状生搬硬套。 一、概述 腰背痛(lumbodorsalgia)是指由局部炎症、创伤或某些器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感。腰背部组织自外向内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脊椎、肋骨、脊髓等,上述任何一种组织的病变都可引起腰背痛。临床上以脊柱疾病(包括脊椎骨、韧带、椎间盘等)最多见,其次是腰背部邻近器官(如胸膜、肺、肾、胰、直肠、前列腺、子宫等)病变引起的放射性腰背痛。 二、发生机理 腰背痛的发生机制有的已经清楚,但仍有很多不明。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对复杂和精细的脊柱结构与腰背痛的多源性有了新认识,对腰背痛的错综内涵和复杂机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可直接激发疼痛或降低痛阈,损伤或炎症组织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在伤害刺激和疼痛感受器放电之间起桥梁作用。 局部病变疼痛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所致,见于有关的骨膜、韧带、肌腱、肌肉、关节的病变或劳损等;胸腔、腹腔、盆腔内脏器官病变引起的腰背痛,主要是由于牵涉痛所致:内脏疼痛的冲动经传入纤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元兴奋,痛感降低,以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动引起痛觉或痛觉过敏;神经根痛是脊神经根受刺激所致,常表现为放射性痛,疼痛沿脊神经后根分布区域放射;肌肉痉挛所致疼痛是局部或神经根病变引起有关局部的肌肉痉挛所致。 三、常见病因 腰背痛病因复杂多样,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四大类。 (一)脊柱病变所致的腰背痛 强直性脊柱炎、增殖性脊柱炎、感染性脊柱炎(结核性或化脓性)、脊椎外伤、椎间盘脱出、脊椎肿瘤或转移癌、脊椎先天性畸形等。 (二)脊椎旁软组织疾病所致的腰背痛 腰肌劳损、肌纤维织炎、梨状肌损伤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等。 (三)脊神经根及皮神经病变所致的腰背痛 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炎、带状疱疹等。 (四)内脏疾病所致的腰背痛 胸腔、腹腔、盆腔及腹膜后内脏疾病均可引起腰背痛,但以肾脏、胰腺和盆腔疾病较常见。 四、伴随症状 腰背痛伴脊柱畸形,见于外伤、先天性畸形、椎体结核等;伴活动受限,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脱出等;伴发热,常见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等),伴长期低热见于椎体结核等;年龄大者出现顽固性背痛、放射性神经痛见于脊椎肿瘤,应特别注意转移癌(如常见的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肺癌转移等);腰背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见于尿路感染等;腰背痛伴有月经异常、痛经,见于附件炎、盆腔炎、卵巢或子宫肿瘤等妇科疾病等。 五、鉴别要点 (一)脊柱病变所致的腰背痛 1.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一种主要侵及中轴关节(特别是双侧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与遗传、感染等环境因素有关。疾病多自下向上发展而先后累及腰椎、胸椎和颈椎。腰痛或不适是AS的常见表现,这种不适感休息不能缓解,而轻微的活动或服用消炎镇痛药可缓解,此为AS腰痛的一个显著特点。AS另一症状是晨僵,患者晨起后觉腰部僵硬,活动后可缓解,病情严重者晨僵可持续全天。体征为颈项前倾、胸段脊柱后凸、腰段脊柱失去正常生理弯曲而变平,躯干在髋关节处屈曲前弯呈弓型,“4”字试验多为阳性。放射学检查所有AS患者都存在骶髂关节炎,部分严重患者可有髋关节受累;椎体可出现骨质疏松、骨突关节模糊、椎体方形变等,晚期可呈“竹节样”变。早期骶髂关节炎X线有时很难确定,可行CT或MRI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 2.增殖性脊柱炎 中年以上人群多发,但重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发病年龄可以提前。腰椎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胸椎和颈椎。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背痛,起病缓慢,疼痛一般不严重,常因外伤、变换姿势受凉等因素而加剧,短暂休息后疼痛可缓解。病变严重时往往并发一侧或双侧神经根激惹症状,神经根痛沿脊神经后根分布区域放散,疼痛有时可相当剧烈。重者脊椎及椎旁局部压痛、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引起疼痛及活动受限。X线特征性改变为脊椎边缘唇状增生,骨赘形成,脊椎小关节边缘锐利,关节面骨质致密,关节间隙变窄。 3.感染性脊柱炎 (1)结核性脊柱炎:脊椎结核以20~30岁发病率高,常侵犯第10胸椎至第1腰椎这一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如盗汗、微热、消瘦、食欲不振、疲乏等。临床上主要症状是背部疼痛和肌肉痉挛。背痛常为本病首发症状,一般局限于病变部位的脊椎,呈隐痛、钝痛或酸痛性质,且夜间较明显,震荡或活动时加剧,痛点在棘突、棘突旁或棘突间。胸椎结核时疼痛向双侧胸部放射,表现为肋间神经痛,有时也放射至腹部引起腹痛,易误诊为腹腔疾病;腰骶椎结核常产生坐骨神经痛等。背痛的同时常伴有椎旁肌肉痉挛,致使脊柱运动受限制。检查时椎旁肌肉发硬,脊椎僵硬,脊椎运动障碍,拾物试验阳性。后期病变扩大,除背痛外出现三联征:脊柱后凸畸形、冷性脓肿及脊髓压迫症状。胸腰部冷性脓肿可沿腰大肌肌鞘流至大腿前面及腹股沟处,但无红、热的表现,晚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约有10%~20%病人并发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出现双下肢无力,甚至截瘫。本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凡青年人发生背痛、同时一般情况不良,伴微热,血沉加快,有肺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史,则应怀疑脊椎结核,需进一步检查。X摄片对诊断帮助甚大,主要表现为椎体边缘模糊、邻近椎体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空洞形成、椎间隙变窄、脊椎椎体呈楔形、两个椎体互相融合,有时可见腰大肌边缘模糊或脊椎旁冷性脓肿的阴影。CT检查更易发现早期病例。 (2)化脓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为血源性感染,个别病例可由于椎间盘手术后、腰椎穿刺术后或髓核造影等感染引起,偶尔也可由脊椎邻近组织感染蔓延所致。病原体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累及腰椎,其次为胸椎,颈椎及骶椎较少见。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较常见,起病急骤,伴有高热、寒战、头痛、或出现谵妄甚至神志模糊等脓毒血症症状,腰背痛十分剧烈。有的病例诉胸背剧痛,脊椎棘突局部明显叩痛和压痛,脊柱强直,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剧痛,白细胞增高;有的病例并发脓肿,颈胸段病变常并发截瘫。亚急性型起病较急性缓慢,全身脓毒血症症状较轻。慢性型较少见,可有微热、脊椎局部疼痛及运动障碍,颇似结核性脊柱炎,但病人过去有急性化脓性感染史,是一项重要鉴别要点。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①具有败血症病史,这点是提示诊断的主要线索;②血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③典型的X线征:椎体和附件都可受累,早期即可出现骨质增生和硬化,脊椎后凸畸形较少见,仅侵犯1~2个相邻近椎体,可自行融合。
管剑龙 2021-11-01阅读量2.0万
病请描述: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FUO)。热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热。 三、常见病因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的常见病因。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 1. 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 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 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病、血清病等。 4. 长期发热伴头痛、昏迷或惊厥: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狼疮脑、脑白塞病等。 5. 长期发热伴咳嗽、胸痛或气急: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性疾病,但也要考虑狼疮肺,系统性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 6. 长期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传染病(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氏杆菌病等)、恶性肿瘤及风湿性疾病(SLE、成人Still病等)。 7. 长期发热伴出血现象:见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等。 8. 长期发热伴肌痛或肌无力:考虑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多肌痛、甲亢性肌病等。 五、鉴别要点 (一)感染相关性发热 感染中主要为结核病、风湿热、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特点为发热可伴有寒战、畏寒,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可获阳性结果,抗生素治疗有效。 1.伤寒 发病缓,发热呈梯形上升,4-6天后高热稽留,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胀、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在第7-10天于胸腹部及背部皮肤可见玫瑰疹,肝脾可轻度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及骨髓等培养阳性,第三周可采集粪、尿培养。血清肥达氏反应“O”1:80以上、“H”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病程中滴度递增者可确诊。 2.结核病 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多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胸痛、体重下降及月经失调等,主要症状之一可为长期发热,热型为驰张热型或不规则型,体温可高达成39ºC以上,但也可为微热。而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等症状。X线对早期诊断,确定病灶部位、性质、范围和决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是结核感染的表现,但诊断意义是相对的。痰中查到结核菌是诊断肺结核最可靠的方法,常用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24小时浓缩痰集菌、荧光显微镜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灌洗可提高检出率,病变处活检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确诊价值。PCR-TB-DNA检测是诊断新途径。 3.败血症 败血症是由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并繁殖引起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及迁徙性病灶,甚至多脏器功能受累或衰竭,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可有寒战、高热,多呈驰张热,关节酸痛,皮疹,肝脾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及核左移。血培养及骨髓培养为确诊依据。 (二)肿瘤相关性发热 肿瘤患者发热多见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其发热特点为通常不伴寒战,常伴进行性消瘦、贫血,抗菌治疗无效。 1.恶性淋巴瘤 以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也常肿大,晚期有恶液质、发热及贫血。30%-50%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后有体重减轻、盗汗、贫血及皮肤瘙痒等。随病情进展可有肝、脾、骨髓等淋巴结以外组织受累并产生相应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及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骨髓穿刺可发现典型Reed-Sternberg细胞或单个核的类似细胞。淋巴结活检可确诊本病。 2.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疲倦、乏力、发热、贫血、出血及骨痛等。症状亦可能较轻,但进行性加重。常有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可有皮肤、睾丸或其它部位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发热为最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为感染引起,初起可仅有低热,如感染不能控制,可出现高热,也可表现为长期发热。根据外周血片和骨髓检查可区分不同类型白血病。 3.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多数起病急骤,高热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热型可为不规则热、弛张热、稽留热及间歇热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衰竭、消瘦、贫血、肝脾肿大与出血倾向,少数出现黄疸、淋巴结肿大甚至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大多呈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见到异常组织细胞。骨髓像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可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常组织细胞,由于骨髓受累非弥漫性,必要时可多部位穿刺检查。 (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发热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多发性肌炎、韦格纳肉芽肿、成人斯蒂尔病等多见,
管剑龙 2021-11-01阅读量2.2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最近一年连续碰上10例左右的急性胆囊坏死。有的胆囊炎进展迅速,风险极大,极易导致急性脓毒血症。进展比你想得快。危险比你想得大。肉身没有你想得强!生命没有你想的那么坚不可摧! 提起胆囊炎,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在人群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并且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cut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AGC)多由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进展而来,此类型胆囊炎病情重、预后差,是急性胆囊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但还有一部分胆囊炎病人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常常并发胆囊壁坏死,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常无效,需早期及时手术干预。称之为: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 病例1 2020年5月的某个傍晚,84岁的李先生因突发晕厥被家人送至医院急诊,到急诊时病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已出现明显下降,生命危在旦夕。急诊检查提示: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坏疽可能。 初步诊断为: 1、感染性休克; 2、坏疽性胆囊炎; 3、2型糖尿病。 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决定迅速行胆囊切除术,抢救患者生命。考虑到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腹腔镜手术,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当即在急诊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 病例2 2021年春节的某天,35岁的赵女士在与朋友聚会回到家中突然感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随体温升高。由于已是深夜,患者自行口服止痛药后未予处理,直至第二天早晨再发腹痛,家属急忙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科,入院血压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偏高,提示处于休克早期。急诊医生查体发现:墨菲氏征阳性,伴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查CT提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坏疽性胆囊炎。 初步诊断为: 1、腹膜炎; 2、胆囊颈部结石伴坏疽性胆囊炎。 急诊医师立即联系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肝胆外科医师告知患者及家属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危险性,并建议急诊手术。在取得家属之情同意后,急诊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 在临床工作中,施宝民教授团队发现部分胆囊炎病人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常无效,需早期及时手术干预。笔者将之定义为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Acute progressiv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APGC)。其 诊 断 标 准 为: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APGC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常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不及时外科干预,可能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大多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经过抗炎等保守治疗,病情多可缓解,然而部分胆囊炎患者常保守治疗无效,且迅速进展为坏疽性胆囊炎,甚至胆囊穿孔,诱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在通过大量临床样本回顾及文献阅读后,施宝民教授团队发现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指标明显升高、结石颈部嵌顿等因素往往会加速单纯性胆囊炎向坏疽性胆囊炎进展,而结石颈部嵌顿更是极有可能在短期内(≤72h)诱导单纯性胆囊炎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因此对于患有胆囊炎且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在发病早期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手术干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各类胆囊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因其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对于反复发作的单纯性胆囊炎,各种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而合并有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龄、感染指标明显升高、结石颈部嵌顿的患者更是应将早期LC作为其首选治疗方案。- 患者痊愈后送上锦旗 - 总之,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尽快就诊;对于已经明确胆囊炎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措施;对于合并多种疾病、结石颈部嵌顿等因素存在的患者更应尽快就诊,早期手术干预!
施宝民 2021-06-29阅读量9064
病请描述:1、临床数据提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妊娠期胆道疾病是妊娠期急腹症中最常见的两种疾病,如何快速诊断、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是正确处理妊娠期急腹症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情况下的妊娠期妇女如果需要手术,在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情况下尽量把手术推迟到分娩以后,这也是长期以来大家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妊娠期妇女中仍然有0.2%~1%的人需要急诊手术处理。其中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和妊娠期胆道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妊娠期妇女解剖及生理会产生变化,这将导致不典型的急腹症临床表现。随着妊娠时间延长子宫逐渐增大,腹腔内脏器的位置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子宫的增大会是确定压痛点变得困难,同时会产生假性腹痛和腹肌紧张。并且正常妊娠期频繁的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再加上对是否进行影像学检查总是犹豫不决,这些都给妊娠期急腹症的诊断增加了困难。关于妊娠期急腹症的首选检查一直存在争议。每一项检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对身体的危害以及所带来的益处都要考虑在内。但这些问题的处理必须遵循两项基本原则:1.越早诊断早治疗预后就越好;2.尽量减少孕妇及胎儿在射线下的暴露。2、妊娠期急腹症的诊断方法:2.1 B超由于诊断效果好并且对身体无害,B超作为一项妊娠期的检查技术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且常作为首选检查。尤其对于妊娠期急腹症的诊断,B超可以提供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诊断,特别是对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和妊娠期急性胆囊炎。尽管如此,B超的诊断效率会在32周以后逐渐缩小,因为子宫的增大使B超的诊断变得更加困难。相比单纯性阑尾炎80.5%的敏感率和阑尾黏连时89%的敏感率,阑尾穿孔时的B超敏感率却降到28.5%。当B超不能确诊时,就要考虑下一步其他的检查。2.2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有着高达91%的敏感性和85%的特异性,可以说是一项接近完美的检查。自从这项技术问世以来,对妊娠期所做的MRI检查相关研究尚未发现会对胎儿有不利的影响。有些学者设想MRI的噪音是否会造成孕妇的紧张导致胎儿移位继而影响影像结果。这个假设尚有待论证。MRI超越了B超因子宫增大所受到的极限。有关静脉注射对比剂,尽管无相关报道说使用对比剂会产生不利影响,但美国食品药监局把它列为C类药品,所以它的使用也应该经过研究放射的学者讨论它的利弊之后。MRI的优势在于可使孕妇及胎儿免于受射线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在所有医院普及,也并不是所有的MIR检查都有很好的效果,价格昂贵,环境幽闭容易使人产生紧张和恐惧。2.3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诊断效果往往要比B超和MRI好,妊娠期急腹症时它的诊断敏感率和特异性可超过93%。但它的主要问题在于致癌性和致畸性。众所周知,由于CT的射线对胎儿的影响,使很多医生对妊娠期CT的使用望而却步。然而,文献报道认为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射线的累积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孕龄也同等的重要。妊娠第一周暴露于射线下导致流产的几率与其他时期相比是最高的。并且电离辐射还可以增加儿童时期患肿瘤疾病的可能。数据指出射线的剂量在5rd或者以下时的致畸性不是很明显,如果超过15rd致畸风险就会非常明显。因此建议妊娠期胚胎的累积暴露射线应在5~10rd以下,并且单项检查射线量应该低于5rd,目前传统的CT扫描射线量使2.5rd。因此,CT的主要目的是早诊断,如果B超不能确诊又没有使用MRI的可能,那么CT扫描给予安全范围内的射线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犹豫不决造成的延迟诊断以至于给孕妇及胎儿带来的生命威胁。本文选自,范永腾,妊娠期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赵刚 2021-04-11阅读量9952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程静新,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科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从事妇科肿瘤专业30余年,致力于妇科肿瘤规范化诊疗、微创治疗及保留生育及生理功能治疗的研究。2020年11月10号上午,一位颤颤巍巍的耄耋老人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了程静新主任的门诊,老人言语不多,只说腹部不舒服,面部不见笑容。据老太女儿所说,钱老太家住奉贤,1周前出现下腹部疼痛,辗转多家医院皆因钱老太岁数太大,不敢为其手术,最后慕名来到程静新主任门诊。程主任给老太做了妇科检查,钱老太腹部隆起如孕6月,盆腹腔可及30cm大小的包块,活动度欠佳,伴有压痛,考虑卵巢肿瘤。本着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程主任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将四处求医无果的钱老太收治入院拟行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盆腔增强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下腹部巨大囊性病灶,考虑囊腺瘤可能,恶性待排。因老太高龄且合并高血压,术前请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全院大会诊,会诊认为老太目前手术指征明确,无绝对禁忌症,但手术风险较高,建议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转入ICU治疗,并充分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医务部审批后,程静新主任于2020-11-16为钱老太进行了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右卵巢增大约30*20*20cm大小,表面光滑,囊性,放出囊液约1500ml,色黄,完整取出囊肿,切除右附件后见子宫萎缩,左卵巢增大约3*3*2cm,质囊,双输卵管未见明显异常,网膜及上腹腔探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患者高龄,程主任为钱老太做了双附件切除术,术中冰冻提示浆液性囊腺瘤。整个手术用时90min,老太术后转入ICU加强监护。术后第1天,钱老太对答切题,生命体征,就转回了普通病房。肚子不痛了,钱老太很开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下床活动如术前,仿佛没有做过手术,但渐渐发现钱老太精神亢奋、言语增多,麻醉科会诊后予镇静治疗,在家属、医护的陪伴下,钱老太逐渐恢复正常。术后第3天,予以出院休养。钱老太是我院妇科手术最高龄的患者,看到她平安出院,我们非常为她开心,程静新主任特地给钱老太送了长寿花,祝愿钱老太早日康复,健康长寿。术后1月钱老太恢复好,活动自如,还可自己烧饭,也再没叫过痛,儿女也终于放心了,为了感谢程静新主任,还特地送来了锦旗。实际上,钱老太的求医之路并非是一个个例,有众多高龄患者面临钱老太的困扰,高龄是手术的禁区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社会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相应地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不能因为年纪大了,就无视高龄患者的痛苦。高龄并不是手术的禁区,如果手术能够给高龄患者带来明显获益,在多学科合作下仍然可以开展手术治疗,解决老龄患者的痛苦。东方医院妇科背靠三甲医院的综合性平台,有技术有能力处理各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致力于解决各个年龄层的妇科问题,为广大女性的生殖健康保驾护航!
程静新 2021-03-25阅读量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