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Brian Mac Grory、Matthew Schrag、Valérie Biousse、Karen L Furie、Marie Gerhard Herman、Patrick J Lavin、Lucia Sobrin、Stavropoula I Tjoumakaris、Cornelia M Weyand、Shadi Yaghi、美国心脏协会中风理事会、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理事会、高血压理事会和周围血管疾病理事会PMID:33677974 DOI:10.1161/STR.0000000000000366摘要目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retinalarartery occlusion,CRAO)是一种急性缺血性中风,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是进一步脑血管和心血管事件的先兆。目前缺乏关于CRAO适当管理的科学信息,大多数策略都是基于观察文献和专家意见。在这项科学声明中,我们批判性地评价了有关CRAO的文献,并提供了一个框架,在此框架内考虑急性治疗和二级预防。方法:我们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前瞻性和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报告、临床指南、综述文章、基础科学文章和有关CRAO管理的社论进行文献综述。我们召集了一个由血管神经学、神经眼科学、玻璃体视网膜外科学、免疫学、血管内神经外科学和心脏病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小组,并在写作小组成员中划分了文件部分。每个成员都接受了一项任务,进行文献回顾,综合数据,并提供实践注意事项。在达成协商一致意见之前,小组分发了多份草案。结果:急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内科急症。护理系统应逐步发展,优先考虑早期识别和分类CRAO到紧急医疗护理。从业者、机构和子专业群体之间的管理模式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目前的文献表明,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患者应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紧急筛查和治疗。这一领域需要高质量的随机临床试验。 Stroke. 2021 Mar 8;STR0000000000000366. doi: 10.1161/STR.0000000000000366. Online ahead of print. Management of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Brian Mac Grory, Matthew Schrag, Valérie Biousse, Karen L Furie, Marie Gerhard-Herman, Patrick J Lavin, Lucia Sobrin, Stavropoula I Tjoumakaris, Cornelia M Weyand, Shadi Yaghi,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Council on Hypertension; and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MID: 33677974 DOI: 10.1161/STR.0000000000000366 Abstract Purpose: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RAO) is a form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at causes severe visual loss and is a harbinger of further cerebrovascular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re is a paucity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n th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CRAO, with most strategies based on observational literature and expert opinion. In this scientific statement, we critically appraise the literature on CRAO and provide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consider acute treatment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Methods: We performe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case-control studies, case reports, clinical guidelines, review articles, basic science articles, and editorials concerning the management of CRAO. We assembled a panel comprising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vascular neurology, neuro-ophthalmology, vitreo-retinal surgery, immunology, 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 and cardiology, and document sections were divided among the writing group members. Each member received an assignment to perform a literature review, synthesize the data, and offer considerations for practice. Multiple drafts were circulated among the group until consensus was achieved. Results: Acute CRAO is a medical emergency. Systems of care should evolve to prioritize early recognition and triage of CRAO to emergency medical attention.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management patterns among practitioners, institutions, and subspecialty group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may be effective. Patients should undergo urgent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There is a need for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s; giant cell arteritis; hemodilution; ischemic stroke; paracentesis;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刘建仁 2021-03-19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怎样预测肺间质纤维化病变加重了,目前的评估方法都是围绕特发性肺纤维化进行研究的,对其他类型的肺间质纤维化的评估预后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清,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肺组织学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平均生存期为2.5~3.5年。IPF的自然病程各异,每个个体的病程差异很大,难以预测。一些IPF患者表现相对的稳定,肺功能缓慢下降,伴随着一次或多次的急性恶化;一些患者经历肺功能快速下降,疾病迅速进展。大多数IPF患者直接死于急性加重或肺功能恶化引起的呼吸衰竭。如何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生存期,IPF的随访中需关注肺功能、影像学、生物学标志物及临床指标等多维参数进行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确定疾病在诊断时的初始严重程度,提供基线预后评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评估疾病进展的速度。 一、肺功能 Collard等采用的肺功能(PFTs)标准来定义疾病的进展、稳定性或改善,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用力肺活量(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静息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是用于监测和评估IPF疾病的重要肺功能参数。基线PFTIs与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Nathan等对446名IP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预测轻度、中度和重度(FVC%pre>70%.55%~69%和<55%)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6个月、38.7个月和27.4个月;按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0%pre)预测轻度、中度和重度(DLC0%pre≤50%,35%~49%和<35%)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3个月、47.8个月和31.3个月。不同的预测结果可能存在影响PFTs的共同条件例如检测条件、肺气肿、肥胖等。 FVC%pre的下降是预测死亡率的最佳肺功能参数。目前普遍采用6个月或12个月内FVC或DLCO百分比的变化来确定IPF的恶化、稳定或改善:FVC的下降≥10%或DLCO的下降≥15%定义为恶化,是预后不良因素。2个临床试验共计1156例IPF患者的研究表明,24周内FVC%pre绝对下降≥10%的患者中1年的死亡率与比FVC%pre下降<5%的患者几乎高5倍(HR4.78;95%CI3.12-7.33),比FVC绝对下降5%~10%者增高2倍以上(HR2.14;95%Cl1.43~3.20)。 尽管某些患者疾病早期肺功能是正常的,即使年度变异度较低、较少的FVC变化也意味着疾病的恶化或进展。 目前FVC或DLCO下降5%~10%被认为是恶化的指征,意味着患者预后更差和生存更短,需要注意的是在IPF合并肺气肿患者中,肺容量可能是正常的或轻度下降,此时FVC下降不能很准确的预测生存;尤其是肺气肿程度超过15%时FVC的下降毫无价值的,已证明使用FVC评估预后优于DLCO,12个月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下降>15mmHg也可以预测死亡。 二、6min(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 在运动测试中,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公认的工具,它能够确定IPF的初始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演变和预测预后,还可用于心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主要指标为步行开始和结束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SpO2),6min内连续步行距离,以及连续记录SpO2及步行距离的变化,6min结束时的SpO2<88%提示预后不良,748名IPF患者6MWD数据分析表明基线6MWD<250m和24周6MWD下降>50m是独立的死亡预测因子。 三、肺HRCT(肺部高分辨率薄层CT) 胸部HRCT是评估ILD纤维化和蜂窝肺程度的标准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信息,缩小ILD的诊断范围,甚至能够直接确诊不需要外科肺活检,2018年,ATS/ERS/JRS/ALAT发布的IPF诊断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HRCT为确定UIP者,除外其他原因可直接确诊为IPF,不需进行外科肺活检,HRCT对判断预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HRCT纤维化与蜂窝范围可以预测死亡率,并和FVC%和DLCO%预测相一致。 初始HRCT不仅要描述纤维化及蜂窝肺,而且要对其进行量化,尤其是对于某些患者因临床和功能恶化使其无法进行肺功能等参数测试的严重病例,HRCT能够反映病变进展及严重程度。因此量化的HRCT将是可以客观地评价IPF纤维化程度和进展的工具。一些研究表明,在HRCT中肺功能与IPF的程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既往文献大多采用半定量方法,目前一种新的自动分析系统称为CALIPER(计算机辅助肺脏病理评估和评级信息系统)能够测量新的改变,如肺血管的大小,有助于IPF纤维化及蜂窝肺半定量的评估,不建议IPF患者的随访中常规HRCT检查,除非怀疑出现特定情况,如疾病的进展、急性加重,合并肺肿瘤、肺栓塞、肺气肿或肺动脉高压。 四、生物学标志物 生物学标志物一般被用于疾病诊断及分类,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预测及评价疗效,预测急性加重,预估发生疾病的风险。理想的生物学标志物在非目标疾病中正常表达;在目标疾病中表达异常,并在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要准确、无创。尽管目前没有一个对IPF的监测、随访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但目前研究的生物学标志物还是有一定临床意义。 1、反映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1)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VondenLungen-6,KL-6):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属于上皮黏蛋白(MUC)1;在各种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并通过再生或受损的Ⅱ型肺泡上皮高度表达;在正常组织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极少量表达。在中国ILD患者中以500U/ml作为诊断的cut-off值,KL-6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77.75%和94.51%。KL-6可用于IPF诊断、病情活动性、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估,KL-6增高意味着IPF病情进展及预后不佳,经过吡非尼酮治疗后血清KL-6水平可显著降低。 (2)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protein,SP)A和D:SP-A、SP-D为亲水肺表面活性蛋白。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存在,SP一般不能释放入血,研究发现当呼吸膜受拔时,SP-A和SP-D在血清中的浓度显著增加,有研究表明SP-D在UIP晚期水平增高;IPF不同血清SP-A水平预后有显著的差异,SP-A升高者死亡率增高达3.3倍。 (3)CC16(Clubcellprotein16)为Clara细胞分泌蛋白,在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活性。CC16为组织特异性蛋白,主要在肺组织中表达。血中的CC16几乎全部来自肺组织,Buendia-RoldanI等报道IPF患者血清及BALF中CC16水平显著高于非IPFILD及对照组。 2、反映间质修复及纤维增殖的标志物 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骨膜蛋白(periostin),循环成纤维细胞,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HSP47,Ospecpontin,Fibulin-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等。MMP-7在IPF中显著增高,且与FVC%pre,DLC0%pre呈负相关,与GAP评分呈正相关,并有助于判断预后,基线高水平MMP-7可早于FVC4个月预测IPF进展。 3、免疫及炎症标志物包括CCL18,YKL-40,AntiHSP70、ICAM、IL-6等。CCL18(CC-chemokineligand18)由树突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趋化因子;具有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具有介导兔疫反应,激发炎症反应,活化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作用;IPF患者基线血清CCL18增高预示着随访6个月后TLC和FVC的下降,死亡风险增高。HSP70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调亡的作用,可减少肺损伤及纤维化.IPF患者肺成纤维细胞HSP70表达减少,Anti-HSP70表达与肺功能呈负相关,且Anti-HSP70阳性者1年生存常显著降低。 4、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用于IPF的评估。端粒的缩短影响上皮再生,其在白细胞中的缩短与IPF的预后不良有关。多项临床试验中发现MUC5B基因多态性是预后良好的标志。另外不典型患者如同时出现MUC5B基因及端粒的缩短可能意味着更高风险发展为IPF,更有学者提出利用分子内型(molecularendotypes)来分层患者,预测患者未来风险及治疗反应。 五、临床指标及共病 IPF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使得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更加复杂。男性、<70岁、基线呼吸困难低评分常常意味着预后不佳,随诊6个月及12个月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均预示着生存期的缩短。因此,应每3个月或6个月对病情进行评估,使用包括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Borg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变。在疾病快速进展的情况下,随访应该更频繁,可每3个月或更短时间进行。 此外,共同疾病和并发症的存在,如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心血管疾病和支气管肺癌等与IPF的更快进展有关。部分吸烟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同时存在肺气肿与纤维化,称为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其中位生存期为2.1~8.5年,目前尚不确定是否较单纯IPF预后会更差。有8.1%~86.4%的IPF存在肺动脉高压,在诊断或随访中发现肺动脉高压常是预后不良的因素。心脏彩超无创而且安全,是发现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建议IPF患者至少每年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及早发现肺动脉高压。在诊断明确的IPF患者中,仅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右心导管:①肺移植前。②临床恶化、运动能力受限、DLCO下降(特别是DLCO<40%预计值)或严重低氧血症伴限制性通气障碍,特别是在合并肺气肿的情况下。③如果认为对严格评估预后至关重要。④如果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严重的前负荷性高压,评估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⑤怀疑有收缩功能正常的左心室功能障碍。IPF合并肺癌的发生率4.8%~8.0%,较正常人明显增高。Ozawa等报道IPF随访1年,5年,10年合并肺瘤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3%、15.4%和54.7%,高龄和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显著相关。IPF合并肺癌的病理类型和普通人群患肺癌的病理类型相似,男性中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占47%;女性中腺癌最多见,占64%,其他如小细胞瘤、支气管肺泡癌等也可以见到。
王智刚 2021-03-07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陈志扬可以降低血压的药物有很多,临床上给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的降压药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二受体阻滞剂(ARB)。主要是让病人方便口服、长期用药、药效平和等。随着我们对高血压治疗的深入研究,发现目前国际国内治疗高血压药存在很多严重问题。1,治疗高血压药物存在的巨大问题(1)利尿剂: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各种利尿剂的降压疗效相仿,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排纳,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更重要的是,病人服用这类高血压药后,尿量增加,病人血液浓缩,凝血因子的浓度增加(高凝状态)、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静脉血栓、脑梗、猝死风险加大,这类药物应该尽快淘汰。(2)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β受体阻滞剂是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和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力、方式传导及窦性心律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加气道阻力。这类药物降压效果如果不理想,心脏负荷没有改变,而心肌收缩力下降了,那么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病人长期心功能降低,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因此这类药物也应该谨慎使用或者淘汰。(3)钙通道阻滞剂:又称钙拮抗剂,主要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由于这类药抑制心肌收缩,显然也降低病人的心功能。心力衰竭是钙拮抗剂的禁忌证。因此,这类药也应该谨慎使用或者淘汰。2,可以广泛使用的高血压药(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西拉普利。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ACE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合成减少,实际上是扩张血管,这类药起效慢,但是降压效果持久稳定。值得长期使用。(2)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抑制剂:常用的有氯沙坦,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稳定。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少,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的依从性高。虽然在治疗对象与禁忌证与ACEI相同,但ARB有自身治疗特点,与ACEI并列为目前推荐的常用五大类降压药中的一类。3,可以快速有效降压的口服高血压药物α受体阻滞剂,如可多华(牛磺酸多沙唑嗪)可以快速有效降低血压,治疗过程应监测血压。4,高血压药长期治疗的毒副作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组织低灌注毒副作用: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精神疾病、老年性痴呆等。实际上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引起的一系列副作用。5,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的突破性进展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某种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素合成增加等。原发性高血压是指难以找到原因的一些高血压、治疗效果差、血压不稳定、病情进展很快、并发症严重的一些患者的高血压。本人突破美国心脏病学会对高血压治疗的指南,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三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可以快速精准控制各种难治性高血压,而且可以避免出现毒副作用。
陈志扬 2020-10-09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看病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微医是我的第二门诊。我告诉大家如何轻松预约到我的直接诊疗,安排手术和住院事宜。 我的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只有星期五上午。有时患者和家属可能刚好错过本周五上午的门诊,而距离下一个星期五门诊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想提前看病,可以通过微医直接预约住院,预约手术。另外,有时我的专家门诊因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停诊一次,大家接近两周时间挂不到我的号,也可以通过微医直接联系住院和手术事宜。当然,我会根据你们上传资料的情况和网上问诊来判断需要不需要手术。对于需要住院需要手术的病人,我会抽空安排具体的就诊时间和就诊地点,安排下一步怎么办。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手术的。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住院。具体联系手术和床位的步骤如下: 步骤1 通过微医上传基本资料,如CT报告,气管镜报告,胃镜报告,可能的话CT片拍摄上传,CT片报告上的二*维*码拍摄上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哮喘,脑梗塞,脑溢血,肾衰竭,肝硬化等重大疾病一定要在微医里面说一下。南京人联系见面时间需要提前1天。外省人外地人可以更加灵活,可提前两天联系。比如想明天上午见面看病,请你 提前一天在微医里面和我联系。既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和我联系,也可以通过微医里面的付费电话和我联系。我根据病情判断可能需要手术,并且我确定第二天有空,同意第二天上午或下午见面。在微医里面我们约定具体见面时间。周末不见面接待病人。 步骤2 第二天带病人身份证和医保卡,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门诊挂一个胸外科普通号。记住不要挂其它科的号,也不要挂专家号,因为我当天没有专家门诊。请带全疾病各种资料和影像片子。以后医院长期处于常态化抗疫状态,门诊诊室有限,不是星期五上午我不能去门诊看病,所以只能在门诊外看病。请在我院一号楼一楼的大厅自费药房附近或CT室门口等我,然后在微医里面告诉我,患者和家属已经在等我了。 步骤3我病房的事情处理后,抽空下楼看病人,当面问病情,看各种资料、影像片子,询问身体还有哪些其它疾病,用药情况,判断病人的诊断是什么,下一步治疗怎么办,评估是否需要手术,评估手术耐受力强弱,评估手术风险大小,决定是否需要住院。然后我回病房用电脑写门诊病历,需要住院的话开具住院通知单。 如果运气好恰好有床位的话,当天或第二天就可以住院。有时床位比较紧,而且我院规定男女病人不能混住在一个房间,所以,有时需要等待3-5天才能住院,长的话需要等待1-2周才能住院。请耐心等待,不能因为你要住院就把正在住院的人赶出院。病人和家属心情比较急我能理解。一般病人等一到两个星期,病情不会有变化。 疫情期间要准备患者和家属新冠核酸报告 疫情期间,患者和家属想住院,要提前准备住院日前7天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查报告。否则无法住院。所以,需要住院的话,我会根据现有床位病人的预计出院时间,在微医里面告诉你们,最好哪一天做核酸检查,以免核酸检查早了,住院时核酸报告过期。 特殊病人可以灵活处理 如果病人家属强烈要求住院手术,而且是我重点关注的复杂病人(多发磨玻璃结节,较大肺癌,较大纵隔肿瘤,需要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的中央型肺癌,少见罕见的胸部肿瘤),我通过微医初步评估可以手术,病人或家属可以通过微医里面的电话问诊功能或手术预约服务包直接联系手术住院事宜,这样更快一些。就诊时间和住院步骤可以进一步灵活安排。当然,核酸报告要提前准备好。 本文是陆欣欣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陆欣欣 2020-09-2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作者:王维雯 代思思 李镭 李为民。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华西临床医学院 发表于:华西医学2019年4月第34卷第4期 统计分析过程中,以临床诊断空腹血糖升高的血糖浓度6.1mmol/L作为血糖浓度截断值,将空腹血糖浓度≥6.1mmol/L的患者分为高血糖组,空腹血糖浓度<6.1mmol/L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共纳入956例肺癌患者,年龄24~89岁,中位年龄60岁;纳入患者主要为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以及非小细胞癌。 病人的分期 人数 占比 Ⅰ期 75人 7.8% Ⅱ期 90人 9.4% Ⅲ期 251人 26.3% Ⅳ期(晚期) 481人 50.3%(晚期病人占一半以上) 本研究中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1年生存率为60.0%,3年生存率为32.1%,5年生存率为29.6%。高血糖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3.5%,对照组(低血糖组)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血糖组和对照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25.3%和3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据统计有8%~18%的癌症患者伴有糖尿病,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高血糖的患病率从39%到99%不等。为探究血糖升高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统计分析了956例伴或不伴血糖升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信息,发现伴有血糖升高的肺癌患者较不伴血糖升高患者预后更差,5年总生存率更低。 陆欣欣评论:所以在肿瘤治疗中控制血糖非常重要。良好的血糖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而且花费不多, 同时还减少了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在围手术期还降低了手术风险。
陆欣欣 2020-09-22阅读量8565
病请描述: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骨关节疾病越来越多地困扰着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超过50%会受到影响,75岁以上人群中80%会发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手术之一,为许多老年关节炎患者成功地治愈病痛,带来福音。但是,老年人同时又是老年性心血管病的好发人群,老年性心血管病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最大顽疾,占老年病症发病率的第一位,随着现代心血管技术的进步,老年人心脏上装个支架、换个瓣膜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当一个老年人本身有心脏疾病,同时又患有关节疾病,这时的治疗就需要仔细慎重,综合考虑。 首先,关节疾病和心脏疾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关节疾病产生的疼痛会导致病人睡眠质量差,活动能力下降,也导致心脏的输出量减少,加重了心脏功能的下降。同样,因为患有心脏疾病,身体器官供血不足,病人的活动能力下降,加速关节老化,致使关节疾病难以康复。 其二,治疗用药存在相互干扰。一些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对关节软骨的代谢有影响,同样,一些治疗关节疼痛的药物,对心脏供血也有干扰。更有甚者,一些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会干扰身体凝血机制,虽然对于治疗心脏疾病有力,但是当病人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时加重出血,影响关节置换手术。 其三,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加重或者诱发心脏疾病,造成意外后果。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一个技术含量要求高的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过程中,对于血液循环系统都会有较大影响。 因此,如果老年人发生上述关节疾病和心脏疾病并存的情况,在就诊治疗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准确及时地告知医生自己心脏疾病和关节疾病等情况,让医生全面地掌握病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出示自己的出院小结、门诊就是记录册、检查结果等资料。 2. 药物治疗时要综合评价,平衡选择,治疗主要疾病时不要因为药物带来其他严重的副作用,影响自己关节疾病或者心脏疾病的治疗。 3. 进行关节手术置换手术前,进行必要的心脏检查,了解心脏状况,必要时请心脏科医生会诊治疗。 4. 适当调整一些药物的用量、用法,在保证心脏疾病及时治疗的同时,关节置换手术顺利进行。 当然,上述措施许多要在医生指导和综合判断下进行,因此,最安全有效地办法就是选择治疗心脏疾病和关节疾病都具备较强实力的综合性医院就诊,选择在这些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治疗。
郭常安 2020-08-21阅读量9143
病请描述:1,什么是童氏无创介入治疗 答;是一种精准治疗,靶目标给药,无创伤,零风险治疗顽固性腰痛,坐骨神经疼痛,酸胀,麻木治疗方法。作者1991~92,1996~97年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公派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市路易巴斯顿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引进这项先进治疗技术。 2,是否是打封闭? 答:不是打封闭!打封闭是临床医生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在患者痛点处注射药物,药物注射点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童氏无创介入治疗必须在先进的仪器CT导引下进行,才能实行靶目标给药。 3,为什么要在CT下做治疗? 答:现代医学讲的是精准治疗,靶目标给药;在CT横断位图像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与椎管相通的椎间孔,通过椎间孔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没有CT没有精准度。 4,坐骨神经疼痛的靶目标在那里? 答:在椎管内!退变椎间盘撕裂口在椎管内,坐骨神经疼痛的靶目标就在撕裂口表面,椎管是人体天然的屏障,起了保护脊髓和坐骨神经不受外来的侵犯作用,椎间盘也是人体最大无血供组织,所以口服、静脉用药,打封闭,药物进入不了椎管内靶目标上,各种保守治疗也作用不到椎管内,这也是有些腰腿痛患者久治不愈的秘密。 5,做CT的辐射对人有影响吗? 答:CT的辐射来自于X光剂量,剂量取决于扫描层次,扫描层次越多,剂量越大。童氏无创介入治疗利用CT定位寻找椎间孔,所以扫描层次很少,辐射可以忽略不计。 6,用的什么药? 答:用的是组合药物,药物的作用是消炎,止痛,活血,营养神经,修复神经。药物中有1ml激素。 7, 激素会造成骨质疏松吗? 答:不会,使用激素可以造成骨质疏松必须有二个条件;1,长期小剂量的使用,2,短期大剂量的使用激素。我们即不是长期小剂量使用,也不是短期大剂量使用。所以从理疗上来说造成骨质疏松机率很小。但是是药三分毒。 8,需要打几针? 答:童氏无创介入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的治疗疗程。1,第一疗程,住院一周,打二针,出院以后在家绝对卧床休息2周,2,第二疗程,住院一天,打一针后回家绝对卧床2周。3,每一个患者的治疗疗程不一样,病情轻,病程短,配合好的2~3针。病情重,病程长,配合欠佳可能4~5针,少数患者7~8针也有。医学治疗没有100%成功,有5-10%的患者治疗无效。 9;治疗费用是多少?可以医保报销吗? 答;住院一周打2针,大约1万5左右,在国家医保报销范围之内。国家医保报销85%,自费15%。第二疗程住院1天,费用5千左右,也是国家医保报销85%,自付15%。 10,为什么治疗期间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答:绝对卧床休息是保证椎间盘不受力,让在药物作用在不受压力的椎间盘撕裂口基础上,1,消炎作用,2,让椎间盘撕裂口慢慢修复。 11,为什么需要住院治疗? 答:住院治疗是为了保证疗效,患者均有顽固性腰腿痛,病情重,病史长。住院治疗一周,可以做强化治疗,不仅做2次介入治疗,还需要口服和静脉用些药,加上理疗用来强化治疗。根据临床观察,住院治疗的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比不住院的患者比率高 12,那些人在治疗范围之内? 答;从1993年至今,童氏无创介入治疗的患者近2万例,患者来自大江南北(除西藏自治区外)中国人,外国人均有。患者有中央首长,市级领导,普通老百姓。 13, 零风险是否是无风险? 答:治疗零风险不代表没有风险,任何医疗行为均有风险。 14, 外地患者来回路上需要注意什么? 答:还是那一句话,路上尽量躺着,不让椎间盘受压。 15,手术后复发,手术上钢板后还有疼痛患者是否可以做童氏无创介入治疗? 答:可以做,因为疼痛是椎间盘损伤后无菌性炎症造成的,通过介入靶目标给药,消除炎症。 16,为什么这么好的童氏无创介入治疗没能做到家喻户晓? 答:这是因为绝大数腰突症患者没有想到放射科医生也可以做这方面治疗。大多数患者往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了腰腿痛首选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没有想到医学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的治疗界限已经在打破,现在不仅是放射科医生,麻醉科医生,B超科医生也在积极开展了各种先进介入治疗方法。 17,治愈后突出的椎间盘会的回纳吗? 答;不会!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椎管狭窄,椎体错位,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等等这些都是退变,老化的正常生理现象。退变,老化是不可逆的,只有当退变老化的椎间盘受到损伤,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疼痛才是疾病。腰腿痛的治疗是解决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必要去手术治疗解决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的影像学表现。而且据我们观察,大部分突出的椎间盘在半年~一年左右会自己萎缩,吸收。 18,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可以做童氏无创介入治疗吗? 答;可以!童氏无创介入治疗是局部用药,在控制这些疾病的后进行治疗,与这些疾病治疗没有冲突,也不会加重这些疾病。 19,童氏无创介入治疗的年龄段是多少? 答;年龄跨度很大。我们治疗过患者的年龄从14岁~97岁,各个年龄段均可以。老少皆宜。 20,老年性腰痛,坐骨神经疼痛可以做童氏无创介入治疗吗? 答:可以,因为没有创伤,治疗没有痛苦非常适合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患者。 2020.8.17
童国海 2020-08-1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年轻人预防心肌梗死指南建议的执行情况。 Zeitouni M等,美国心脏病杂志,2020年8月11日 更多 摘要 背景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的胆固醇指导方针改变了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一级预防的合格标准,包括多种风险增强剂和新的强化降脂疗法预防。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指导方针的改变如何影响年轻人早期心肌梗死(MI)的预防治疗。 方法在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对首次心肌梗死的成年人进行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用性根据2013年ACC/AHA和2018年AHA/ACC指南标准确定。该研究还通过评估被认为是“非常高风险”的成年人的全因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或中风发生率与否,确定了根据2018年AHA/ACC指南进行强化降脂治疗(非常高风险)的潜在资格。 结果 6639例MI患者中<55岁者占41%,55~65岁占35%,66~75岁占24%。年轻人更常吸烟(分别为52%对38%对22%)和肥胖(分别为42%对34%和31%),并伴有代谢综合征(分别为21%和19%对17%)和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17、107和103毫克/分升)(p趋势<0.01)。在心肌梗死前,符合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治疗指标的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少。2018年的指南确定了在心肌梗死时有资格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年轻人少于2013年的指南(46.4%对56.7%;p<0.01)。年轻患者较少达到强化二级预防降脂治疗的高危标准(分别为28.3%和40.0%和81.4%;p<0.01)。在平均8年的随访中,非常高风险标准与55岁以下个体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危险比:2.09;95%可信区间:1.82-2.41;p<0.001),与老年组的情况一样(p交互作用=0.54)。 结论 根据2018年指南,大多数早发性心肌梗死的年轻患者在发病前未被确定为他汀类药物的候选者,大多数早发心肌梗死患者没有被建议进行强化的心肌梗死后血脂管理。 Performance of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Zeitouni M,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0 Aug 11MOREAbstract 翻译 BACKGROUND The 2018 cholesterol guidelin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HA/ACC) changed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 (statin)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primary prevention to include multiple risk enhancers and novel intensive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OBJECTIVES This study sought to determine how guideline changes affected identification for preventive therapy in young adults with prema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METHODS The study identified adults presenting with first MI at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Durham, North Carolina. Statin therapy eligibil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2013 ACC/AHA and 2018 AHA/ACC guidelines criteria. The study also determined potential eligibility for intensive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very high risk) under the 2018 AHA/ACC guidelines, by assessing the composite of all-cause death, recurrent MI, or stroke rates in adults considered "very high risk" versus not.RESULTS Among 6,639 patients with MI, 41% were <55 years of age ("younger"), 35% were 55 to 65 years of age ("middle-aged"), and 24% were 66 to 75 years of age ("older"). Younger adults were more frequently smokers (52% vs. 38% vs. 22%, respectively) and obese (42% vs. 34% vs. 31%, respectively),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21% vs. 19% vs. 17%, respectively) and highe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117 vs. 107 vs. 103 mg/dl, respectively) (p trend <0.01 for all). Pre-MI, fewer younger adults met guideline indications for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 (statin) therapy tha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The 2018 guideline identified fewer younger adults eligible for statin therapy at the time of their MI than the 2013 guideline (46.4% vs. 56.7%; p < 0.01). Younger patients less frequently met very high-risk criteria for intensive secondary prevention lipid-lowering therapy (28.3% vs. 40.0% vs. 81.4%, respectively; p < 0.01). Over a median 8 years of follow-up, very high-risk criteria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individuals <55 years of age (hazard ratio: 2.0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82 to 2.41; p < 0.001), as was the case in older age groups (p interaction = 0.54).CONCLUSIONS Most younger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MI are not identified as statin candidates before their event on the basis of the 2018 guidelines, and most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MI are not recommended for intensive post-MI lipid management.
刘建仁 2020-08-16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腰椎间盘损伤是产生腰痛,坐骨神经疼痛、酸胀、麻木症状(简称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产生这些症状是由于脊柱受到外力影响,椎间盘在退变,老化的基础上纤维环出现撕裂口产生的。 现在老龄人群中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疼痛、酸胀、麻木的人数越来越多。 国外文献报导,椎间盘从18岁就开始退变。所以老年人的腰椎间盘退变,老化程度加剧。当今社会老年人在家里是主力军,小辈上班,买菜,做饭,带孩子,接孩子各种家务活重担就落在老年人肩膀上,烦重的家务劳动使让已经处在退变改变的脊柱容易损伤,让退变,老化椎间盘容易受到创伤。 顽固性腰腿痛是指超过2~3个月以上,服药,静脉用药及各种保守治疗症状没有消失或者明显改善的患者。 在老龄腰腿痛患者身上很容易出现顽固性腰腿痛,因为老龄患者的椎体,椎间盘,腰部肌肉已经明显老化,退变。老龄腰腿痛患者的特性是有病熬一熬,忍一忍,这样让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老龄顽固性腰腿痛患者往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手术治疗破坏性治疗方法,术中的全身麻醉让许多患者及家属心存忧虑,望而却步。 那些仅有腰痛,没有坐骨神经疼痛的患者往往是腰背肌损伤,使用保守治疗往往容易治愈,但是如果是腰痛伴坐骨神经疼痛,酸胀,麻木说明坐骨神经已经损伤了。 当坐骨神经出现损伤,治疗的难度可想而知的增加了。 坐骨神经损伤的源头是在椎管内。当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出现撕裂口,髓核的十几种化学性物质被释放和激活了,完全进入椎间盘后方的椎管内,造成椎管内坐骨神经损伤,损伤后的坐骨神经出现炎症,充血,水肿,肿胀,粘连。患者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酸胀、麻木症状。 许多腰腿痛患者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酸胀,麻木尽管采取许多积极的方法,症状也有缓解,但是却迟迟不能痊愈,这是由于椎管对坐骨神经有天然的保护功能的原因,加上椎间盘是人体最大无血供组织;口服的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很少进入椎管,那些各种保守治疗;按摩,推拿,牵引,热敷,艾灸,理疗,打封闭,小针刀等也只作用在椎管外软组织内。 童氏无创介入治疗巧妙的利用CT横断位成像的原理,在CT引导下,用一根管径仅0.9mm细穿刺针,通过椎间孔把药物送到各种治疗方法不能作用到的部位-椎管内,把药物直接注射到靶目标上(退变椎间盘撕裂口表面,损伤的炎性改变的坐骨神经周围)。直接打在创伤部位,让少量药物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消炎,止痛,活血,营养神经,修复神经的作用。 童氏无创介入治疗成功破解了原本让医生和患者头疼不止的顽固性腰痛,坐骨神经疼痛,酸胀,麻木的难题。童氏无创介入治疗简单,有效,易行,做一次治疗时间仅仅需要6~7分钟。 现代医学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进入精准治疗,微创治疗,无创治疗,靶目标给药的时期,许多疾病也由单一科室治疗,转变成各个科室之间交叉治疗,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治疗界限也变得模糊了。 瑞金医院在1993年创立了童氏无创介入治疗腰突症,尽管放射科医生做无创介入治疗的事实很容易被人忽略,尽管这个治疗方法没能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但是已经深入人心。27年来童氏无创介入治疗通过自己努力让近2万例顽固性腰痛,坐骨神经疼痛,酸胀、麻木的患者毫发无伤的摆脱了数月,数年纠缠不清的痛苦和烦恼,让这些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 在治愈这些患者的同时,我们自身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020.8.10
童国海 2020-08-10阅读量9738
病请描述:高灵敏度肌钙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Marston NA等,JAMA Cardiol 2020年8月5日 更多 摘要 重要性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胆固醇管理指南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两个不同群体,并提出了不同的治疗建议。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肌钙蛋白(hsTn)检测对指导性ASCVD危险性的评估是否能改善ASCVD的风险分类和下游治疗建议。 设计、设置和参与者在阿司匹林溶栓治疗心肌梗死54(PEGASUS-TIMI 54)试验的背景下,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生物标志物亚研究,包括8635名既往心脏病发作患者使用替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病史和合并症,根据2018年AHA/ACC胆固醇管理指南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危ASCVD或低风险ASCVD风险组。根据hsTnI水平(ARCHITECT assety;Abbott)对患者进行分类,使用2ng/L(检测极限)和6ng/L(风险阈值)的临界点,然后根据临床特征和hsTnI水平进行联合分类。研究背景是一项完整的跨国试验中的嵌套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均为入选前1-3年发生心肌梗死,年龄至少50岁,至少有1个高危特征的患者。研究日期为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分析日期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 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中风。 结果在参与PEGASUS-TIMI 54试验的8635例患者中,男性6614例(76.6%),白人8340例(96.6%),黑人176例(2.0%)。符合临床标准的高危ASCVD组的主要终点3年事件发生率为8.8%,而低风险ASCVD组为5.0%(危险比,2.01;95%CI,1.58-2.57;P < .001)。当高风险ASCVD组的患者进一步按hsTnI水平进行风险分层时,6789例hsTnI水平检测不到的患者中,614例(9.0%)的3年事件率为2.7%(每年<1%),低于低风险ASCVD组的总发生率。类似地,在低风险ASCVD组中,1846例hsTnI水平超过6ng/L的患者中,417例(22.6%)的事件发生率为9.1%,与非常高风险ASCVD组的总发生率相当。将hsTnI添加到指南衍生的ASCVD风险中,导致事件率为0.15(95%CI,0.10-0.21)的净重分类指数。总的来说,使用hsTnI对8635例患者中的1031例(11.9%)进行了重新分类(每11例中有1例是非常高危的ASCVD,1/4的是低风险ASCVD)。 结论和相关性本次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将hsTn纳入指南衍生的ASCVD风险算法中的策略可以增强风险分层,并将11.9%的患者重新分类为更合适的风险组。hsTn检测的应用可用于优化ASCVD患者的护理。
刘建仁 2020-08-08阅读量9061